2023高考考前信息卷(新高考卷)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4-02-01 栏目:产品中心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仅仅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是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性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暮……”,以桃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式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暮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猛虎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

  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着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程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较为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无显著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語組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总的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A“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少好学仙,然又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请你以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为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中的“运动感和弹性”。

  “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德!登岸要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最后消灭故人的时候到了!”

  时间到了。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赶紧跟上去。小河汉静而发白、蚊虫在低湿之地,像一团团烟雾,滚来滚去,粘在人脸上刺疼着。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空气立刻严肃起来,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他听见还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首长放心,坚决达成目标!”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他们敬礼了,转过身了,命令各排按已经编排的序列登

  上船时,机枪射手李风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浑身哆嗦成一团,牙关碰得咯嗒响,现在一听连长命令,一下跳起来,额头上汗珠淋漓。王春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就拉着李风桐的胳膊,说:“老李,你是射手,要打先打坏我。”自己就跨上船,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他就一直扑向船头。

  船渐行渐远,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这时将近午夜,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船上、岸上千万人的眼睛,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

  六只船拉成一条线,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船像跷跷板一样,一下这头升上去,一下那头升上去⋯⋯浪花就向上跳,拂卷过人们头顶,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战士们紧紧拉着手,谁也不动一动。船似乎停止不前了,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对而那几团红火光忽高忽低。……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来,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

  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

  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跳起,进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

  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

  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仿佛这声音能改变一切客观情况。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这船于是又冲了出来,在弹火纷飞下前进。

  第三船在十七米达远的距离,给一颗六0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指导员李春合猛喊:“同志们,浮也浮上岸去!”他首先跳进江,他们在汉水练习渡江,都学过游水,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打着浪花,向前浮了几步。拔转头一看,大

  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三四次,才抓到搁浅岸边的一只木船,他伸起上半身,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现在他死了。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浸在水里。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闪着惊人的白光,通知全军偷袭天险长江成功了。

  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0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敌人已落到口袋里了。

  清晨,太阳出现,一层鲜艳的红光反映在江水上、岸上、树上。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枪上的刺刀已折断,沾着斑斑血渍。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昂着头继续向前走,朝群山掩映的、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

  A.小说中几处语言描写,都采用短句,且频繁使用感叹号,或表现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表达人物果断、肯定的语气。

  B.“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

  C.标题中的“火光”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预示渡江战役的艰险,也象征着生命之光、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

  D.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具体叙写了红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有策略、有步骤地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A.小说中有关长胡须老水手的情节。既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也表现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B.小说反复强调老水手留着长胡须的外貌特征,突出他在群体形象中的独特性,引起读者对他的关注。

  C.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因为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

  D.小说塑造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表明军民团结,人民军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8.小说是虚构的,新闻是写实的。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既呈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失“书写的浪漫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请比较二者的不同。(6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荣本齐桓公后。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贫娶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桓荣勤学,讲论不息。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数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闲、扬州从事来弘。”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闻为议郎。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偶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支庶,指宗法制度中嫡子以外的旁支或宗亲的旁支,《红楼梦》中的贾赦就属于支庶。

  B.引,文中指举荐,与 《归去来兮辞》 中“引壶临以自酌”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被,意为“穿”,与 《屈原列传》 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字意思不相同。

  D.东面,指面向东,与 《鸿门宴》 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意思相同。

  A.桓荣为齐桓公后人,后拜为议郎,侍奉太子;皇上想任用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觉得自身的学问比不上同门彭澜和皋弘。

  B.博士们在太学辩论诘难,桓荣谦恭有礼地讲明经义,不强词夺理,他虽不善言辞,却是各位儒生难以企及的,皇帝为此奖赏他。

  C.显宗在桓荣官署聚集百官和桓荣的学生,并亲手拿着经书听讲,事后将太官供具赏赐给桓荣家,皇上就是如此敬重礼待桓荣。

  D.桓荣担任五更后,皇帝下诏书褒扬桓荣,诏书引用《诗经》语句肯定桓荣辅助天子慢慢的提升、养成美好德行的功劳,并予以赏赐。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作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16.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6分)

  (1)借用和化用是诗词创作中的常用手法,曹操的《短歌行》中“ , ”就借用《诗经·郑风》的句子表达渴望贤才的愿望。

  (2)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4)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湖》(东南形胜)中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 ”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5)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6) “莺”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选用,被赋予丰富的内涵。诗人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对莺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描摹,或表达对“莺”的赞美喜爱之意,或抒发赞春惜春之情……如“ , ”。

  最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云南大学研究人员在20年的时间里研发出多年生水稻品种,这种新型水稻不仅展示了产量潜力,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壤质量。

  研究人员将一种经过培育的亚洲一年生水稻品种与一种野生的非洲多年生水稻品种杂交,创造出一种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他们称之为“多年生稻23”。

  在头四年中,多年生水稻的产量略高于一年生水稻,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8吨,而一年生水稻品种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7吨。两种水稻虽然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种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使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可以节俭不少成本。

  总体而言,多年生水稻可以使劳动力成本降低60%,并使每个再生长周期的投入成本减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能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这则报道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上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小农户蜂拥种植这一新品种水稻》,《参考消息》转载时的题目是《多年生水稻受中国众多农户热捧》,请比较这两个题目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小满”名称的由来, 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不仅要防旱, ② 。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 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 “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索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不少于800字。

  2. C(A《清平调》一例,既论证了组合的正反虚实所带来的运动感,也论证了弹性。B 根据原文,模式化句式带来了诗歌的浑然一体,对跳跃感的节制,从而形成诗歌的弹性。有极大的艺术意义,而非历史局限的体现。且原文“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也能说明,李白对模式化的语句有开发潜能的创造。C 杨义从运动感与弹性,戴建业从悖论式的人生追求、各种情感张力来理解李白的诗歌,均体现了从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出发进行学术研究,正确。D 根据材料,杨义所说的“天才创造”,指的是诗歌句式层面的经营。而戴建业不赞成从诗歌章法技巧的角度来理解李白诗歌,戴建业从入生追求的悖论与情感冲突引发的情感本能来理解。)

  3. C(A“怜”“羡”“独”“却”等词语的使用,能够论证情感的波折与跌宕,即诗句的运动感与弹性。B“君不见”“朝······暮”句式,以及情感的波折跌宕,均能论证材料一的核心观点:C选项仅能论证李白追求功业的一面,不能论证作者“悖论式”追求的观点:D 通过后人评述,能够论证李白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4.论证特点:①思路简洁清晰,先立后破,最后作结;②多用举例论证,且能详略结合;③语言形象且有气势,严谨性与个性化并存;④富有批判精神。(每点1分,答对四点可得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运动感:外在句式长短参差,内在组合正反并置:以七字句表达盛宴、停滞、茫然、阻塞等多种情感,以三字句表达强烈哀叹,形成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情感与句式共鸣的运动感。②弹性:“欲”“将”等虚词。“闲来”与“忽复”,“黄河”与“太行”等把时间的连续转换成空间的连续,“行路难”等句式均节制冲突跳跃,使转折自然,文气流畅,形成弹性。(每点3分,“运动感”中每小点1分,结合诗句准确1分:“弹性”中“虚词”“句式”“时空”每点1分。)

  6.(3分)B(“岸上一丝动静没有”并非说明敌军没有察觉我方船只波壮,而是等船只靠近了再近距离地扫射攻击。)

  7.(3分)C(小说没有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写长胡须老水手:他只是参加战斗的一员,负责驾驶船只帮助我方军队渡江,不能就此判断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

  8.(6分)(1)新闻的真实性:①事件真实,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渡江战役。②场景真实,小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逼真地还原这场战役。③细节真实,小说通过战斗环境,人物心理、动作等的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④主题真实,小说主题确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具有鲜明的时代感。(2)书写的浪漫性:①小说中宏阔、斑斓、瞬息万变的画面,充满浓烈的战斗气息,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激情,表达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②小说的语言高亢豪迈,以排比、激昂的句式叙写战斗中的人、景、物,充满着斗志,让小说显得跳跃而鲜活。

  (“新闻的线分:“书写的浪漫性”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如有从想象等角度分析亦可.)。

  9.(6分)①《火》文通过宏大的战斗场面描写(1分),营造磅礴气势和紧张气氛。叙写战士的牺牲,将战斗场面塑造得惊心动魄,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2分)。②《荷》文用诗意化笔法描写战斗场面(1分)、用轻松的笔调描写残酷的战争,回避了通常那种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2分)

  10.DJN(句意: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侧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贫姿”和“无炎”都是指祖荣生活贫穷,中间不能断开;“贫裹无资”作省略的主语“桓荣”的谓语,“贫姿无资”后应断开。故选D“以”为目的连词,连接“常客佩”和“自给”,中间不断开,应在“直给”后边听开,故选J;“精力不倦”中“精力”是主语,“不倦”是谓语,句子完整,应在“不倦”后边断开。)

  11. A(“贾赦就属于支庶”错。贾赦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孙,贾代善和贾母的长子,邢夫人的丈夫,贾琏和贾迎春的父亲,可看出不属于支座。B.正确。引:举荐/拿来。句意:举荐彭国为议郎/我端起酒壶酒杯自耕自饮。C.正确。被,穿/同“披”,披散。句意:框架穿着僵服/(屈原)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D.正确。东面,面向东/东向,向东、句意:让植荣面东而坐/项王、项伯向东坐着。)

  12. B(“他虽不善言辞”表述不准确,文中“不以辞长人”,意思是不凭借言辞盛气凌人,不是不善于言辞,选项曲解文意。)

  13.(1)“厌”,通“厥”,满足:“长”,欺凌:“莫之及”,宾语前置句,即“莫及之”,没有人赶得上他;(2) “即”,就:“迈”,全部:“以”,把:“恩礼”,恩典和礼语。

  14.(1)原文“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意思是桓梁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据此可知柯荣尊师重师:八师学习:

  (2)原文“贫宴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士五年不窥家”,意思是桐荣家境贫寒,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上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据此可知框荣贫贱不移,专心治学;

  (3)原文“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瓢谥《诗》”,意思是当初,杠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桓元卿同处困顿,桓荣有凡会就会诵读《诗经》。据此可知和荣利用空闲,勤学不辍。

  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桓荣原本是齐桓公的后裔。齐桓公做了诸侯之长,宗族旁支用他的谥号来为自己家族命名姓氏。桓荣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出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桓荣刻苦学习,讲论经书不知慨启。拉宋波汉予议即一职,得以入朝待奉太子,每次朝公,皇帝总让桓荣在公卿面前陈奏经书,盖章大加称赏,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教授《欧阳尚书》的博士职务空缺,呈上想要任用拒荣,桓荣叩头旅辞说:“我经学研究的浅薄,比不上同师授业官居郎中一职的彭闳和官居扬州从事一职的亲弘。”皇帝说:“好,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好这一官职。”于是授予杠荣博士官职,举荐彭国为议邺。皇帝亲临太学,碰巧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论,桓荣穿着懦服,温和深恭而只宽厚有涵养,通晓经书的要义,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座的衍生表有赶得上他的。世宗特地给予贡赐。建武二十八年,让桓荣担任少傅一职,赏赐给他有强荣的车和西匹驾车的马,桓荣召集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白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料的功劳啊,你们不能不努力啊!”当初,桓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孤无辉同处函顿,如柴有机会就会诵读《诗经》,元卿对桓荣说:“你只是百费力气实了,在何时再能用得上这些经书呢?”桓荣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后来,桓宋做了太常,元卿宋拜访祖实,解荣的各位弟子和桓荣说:“他以前笑话你白费力气,现在又该如何呢?”元卿说:“我是一个友长,怎么能预先知晓呢?”显宗即位以后,用对老师的礼节来尊崇短乐,皇帝曾经示席大常应,让桓荣而东而坐,设置座几和手杖,让百官自覆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桓荣的数百亿的生六章,天子亲自持书诵习,当时掌管经学的博士离位起立开始辩论,皇上谦虚地说:“太师在运业呢。”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嚣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要到的路文法(通读是这样的。汉明帝永平二年,太学辟雍建成,授予桓荣五吏的荣誉称号。经当祭祀宋人的花节和添敬老者的礼节完毕,皇帝就请桓荣和他的弟子们来到堂上,拿着经书为自己,讲话,明亮下语说:“帅哥人五更桓荣,用《而书》辅佐我十多年了。《诗》里有言“不间断地积累,就会不断运乡,让我德行显著。”赐给他关内候的爵位,让他食邑五千户。”

  15. C(“将橘与雪作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每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16.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仲,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诗歌解析】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明了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从始至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潏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慢慢的变成了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17.(1)青青子衿总悠我心(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几处草莺争暖树一谁家新燕啄春泥(或间关莺语花底滑 曲咽泉流冰下难草长莺飞二月天 操堤扬柳碎春烟)

  18.精准的小数、百分数以及“减半”一词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两种水稻产量、成本等数字的比较更冲确地说明多年生水稻的优势。

  【详解】“平均产量为6.8吨”,“平均产量为6.7地”“成本降低60%”“成本减半”,精准的小数、百分数以及“减半”一词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使表意更精准明确。相关数字都是关于多年生水照如一年生水多的比较,两种水稻产量、成本等数字的比较更准确地说明多年生水稻的优势。

  19.虽然两种水稻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种植(播种、种植和就作),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能节约不少成本。

  20.这两个标题都突出了中国、农户、水稻这三个关键词,信息聚焦:运用“蜂掘”“热捧”等词共同表现这种水稻受欢迎的情况。港媒采用了疑问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和思考:《参考消息》采用陈述句,语气肯定,并突出水稻“多年生”的特点。

  运用“蜂拥”“热捧”等词,表明众多中国农户都言味多年生水稻,这种水稻非常受欢迎。

  “为什么⋯⋯”,港媒的标题采用了疑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导向性明显;

  《参考消息》的“多年生水稻受中国众多农户热捧”采用陈述句,陈述事实,语气肯定:以“多年生水稻”为主语,突出水稻“多年生”的特点。

  21.①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形象。

  【解析】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青黄相接”“刚刚”只“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颜色和形态,准确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运用“正羞答签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第①处,结合后文“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可知,“小满”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故此处可填“与农作物的长势有关”。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要防旱”,此处应填“还要……”,再结合后文“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可知,此处应填“还要防水浅”。

  第③处,结合前文“既是一种节气”,此处应填“也是……”,再结合后文“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小满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故此处应填“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人生岔路口上,我们面临许多选择。面对选择,我们常常会纠结。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没一个明确的人生方向,以致于迷失自我。要想真正的完成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正确选择前进的方向,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作家马里奥·普佐说:“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古来有多少伟人,他们不是循着常人走的方向走下去,而是选择在荆棘丛生的山坡上用血和汗铸成

  一条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令行高举,才华出众,终因君王昏庸,佞臣当道,他宁愿选择抱石投入汨罗江也不向敌国低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选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宁可归隐也不愿留在黑暗的官场:诗仙李白选择一生不愿为功名利禄束缚,斗酒诗百篇,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人饱读诗书,才华卓著,他们没按常人的方向,读书但为求功名,而用自己的选择,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成就了伟大.

  一个人有高远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班超放去了书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立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丰碑,从此便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樊锦诗选择了敦煌的方向,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坚守自己人生的信念,这位敦煌的女儿,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

  若说选择是奋斗的“原点”,坚守就如同“学径”,唯有二者兼备,才能画好事业之圆、人生之圆。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也拥有高远的目标、美好的愿景,最终却没有抵达目的地。究其原因,要么是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要么是耐不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抵不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自然也就难以品尝到成功的甘泉,事实上,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始于初心、减于坚守,守得住、行得稳,才能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所以,有选择,更要有坚守。

  请记住:只有方向正确,坚守选择,人的一生才会显示出无限的价值和绽放耀眼的光芒!

  本题材料事例选了有民间传统文化意味的庄子和宋朝工匠,与社会热点今年光明网及内蒙古电视台报道的烈士之子包家骏事例的组合。他们的选择体现了自己坚守的原则,有坚守的人让人肃然起敬,有坚守的选择让人生更有韧性。所以,材料是想用他们有坚守的选择让学生思考选择与坚守的关系,明白有坚守的选择的意义,冷静思考社会相关的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就选择与坚守的关系而言,选择中有坚守,坚守也是一种选择。当下,因为很多人缺乏对价值、原则、底线等的坚守。所以一些人的选择太功利,太浮躁,仅仅是为了一时看得到的利益或好处,还有一些人是任性而为,直接躺平,只求舒适,还有的选择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采”,更少考虑他人或国家的需要。选择其实能够准确的看出一个人的格局与胸怀。

  所以,写作时必须综合结合两者关系进行阐述,并且立意方向应重在放在“应做怎样的选择,应该为什么而坚守“上。从个人角度而言,可以读至守心中的良知,选择与人为善、律己宽人等;从国家层面而言,可以谈坚守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仰,并为此选择舍小利为大爱、无私奉献等。对此,要能结合事例说理,如写孔子坚守“礼”,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奔走;如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等爱国科学家坚守科技强国梦,选择了隐没自己一生的功名为祖国做奉献等。